//
太极而两仪,还解决了世界本源的两种争论。现在世界上对生命和世界的本源,一般有两种观点。一是宗教观,认为一切的本源是精神,物质是精神派生的;一是科学观,认为一切的本源是物质,精神是物质发展的。这两种观点,随信仰而各据一方,争论不休。可按照太极两仪的哲理观,这本来便不是对立的问题。
有一次,一位持科学观的老专家向我发问说:“没有生物时,宇宙中的星球是否存在?”我说:“对,存在。”他说:“由此可证,生命的起源,源自物质。”我说:“对。”他说:“既如此,物质是本源。”我说:“对,可精神呢?”他说:“精神是物质生命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功能。”我说:“好,我只提一个问题:这个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精神功能,是物质本源的外加,还是本具?”他说:“外加?这……”我说:“对,如认可是外加,那么这个外加精神便必须独立存在!”他急忙说:“不!不能是外加。”我说:“好!那么是本具。那么是后来本具,还是原始本具?”他说:“明白了,物质本源中早已包含着精神本源!”我说:“对,存在和显用,是两个概念。存在而不显用,人们易忽略其存在,只有当其显用时,方始承认其存在,这种执著,是忽略‘境界观’的缘故。一个胎孕,一月、二月,有精神功能吗?看似没有,实际具备。如若不备,后来的精神功能是从哪里来的呢?生命是物质的,但同时又是精神的,精神物质,本来便是一体而两用的存在。由于人类的感官只适用于有显之境界,而不可能观察到无显之境的存在,因而造成了误觉,使认识误落片面,当然也相应使哲学落入片面。”
他惊喜地说:“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我说:“不!这只是古哲见到的演示。《易·系辞》早就说过:‘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为阴阳,亦即形神,形神在后天是一实一虚,一动一灵,可在先天时,却混元合一于太极之境,此即《内经》所谓:‘阴之与阳,异名同类’的哲旨。因为阴阳原本一气之化,一体两用,因而人们容易顾此失彼,见形忘神,见神忘形,忘却本来。”
哲学发展到今天,仍未能逾越古哲的藩篱!但是,哲学还是在进步,太极学三界九晳的提出,便是一次更新。人类的哲学,还将进步,直至最终把握自然,这便是古哲所说的“大道”!人类是三才之介,应当具有这种本能。
太极学境界观的提出,是在认识到三界之后,悟证到三界之后。因为人生有界,一切观感便被有界所囿。要真正完整地认识有界,就必须进入有界而更跳出有界,方能真正认识有界。宋代苏轼《登庐山》一绝,颇具哲理,他说: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登庐山,不识庐山;困于庐山,更难知庐山。有界哲观,理义如是。因此,欲识三界,必先悟证而出有界;欲明境界,必先了悟三界诸境界之别。故境界观之提出,只能出自道者之臻悟透达。所以说,哲学,是达者的智慧,至者的升华。单凭理性智慧或推理思维,是有限的。因为推理一旦超出感官积累,便无能为力了。太极文化的哲理观是思辨与体悟的相因互果,又是相因互果的不断反复。反复便是发生发展,总结提高的交替。当然,这一切也还是相对的。人类对存在的认识,存在对哲理的升华,都不应是固定或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