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连载:《修好》——我读香河老人之一(下)
何 训
(续前)
2.修良心
下面是香河老人觉悟到、说到、做到,并相机劝诫身边人的一些话语,可以窥见她是如何修行的。这些大白话朴朴实实,句句啃骨头,非常深刻,每一条都可以在传统文化的经典中找到相对应的内容。从中可以看到,香河老人的修好,不同于一般的做好事、做善事,而是如六祖惠能《无相颂》所说“在家亦得”的纯正戒定慧修行,具有度尽苦厄、直驱彼岸生命升华与超越的风范。
先从做人的五句嘱咐开始解读,涉及《香河肉身》中“五条做人准则”的由来。
1)“走到天边,口要对着心,心眼儿要放在正地方”,这是老人临终前多次由长孙代说的第一句嘱咐。
那些天,老人多次以手指心,再指口,如是反复几次。这些动作所指,不同场合侧重点也不尽相同。
一个解读是,“走到天边,口要对着心,心眼要放在正地方”,这是从做人角度的理解,也是《香河肉身》一书中的解读。
另一个解读,我口要说的是:“修好就是修心,修心就是修出良心”,这是从修好就是修心角度的理解。
从信仰的角度,可解读为:我嘴要说的是,“人人都有良心,良心就是一切,一切都在良心,要信仰天地良心。”
把这几个解读合起来,就是:修好就是修心,修心就是修出良心,要信仰天地良心。走到天边,口要对着心,心对着口,心眼儿要放在正地方。可见,这就是老人临终前心之所念、所重、所要嘱咐的核心所在了。
人若不使心眼,心对口,口对心,信心诚恳,从自性里自能生出智慧。看似鬼精鬼灵的心眼,恰是障道的根由。把心放在正地方,就是开发智慧的正道和捷径。
——这句说的是:修心、修良心就是修好,可对照佛教的“自净其意”,“明心见性”去解读。
2)“遇事多替别人着想,不要光想着自己。”这是老人在一次家庭会上由长孙代说的第二句嘱咐。
这句话实在,又非常实际,是针对孩子们的具体情况而说。不是要求他们一步到位,做到完全彻底不为自己着想,因为这不现实,所以留有了过渡的余地。当为别人着想的越来越多,渐渐就过渡到不为自己着想了。这是老人循循善诱智慧的体现。而老人自己做的,却已经达到了遇事替别人着想,不为自己着想的境界了。
所以,老人留下的精神财富,应该以老人家做到的为准,就是:遇事要替别人着想,不要替自己着想,更不要光想着自己。
——这句说的是:修好就是在内心的起心动念和外现的每个行动上,都是付出而不是获取。怎么才算修出了良心?完全付出,无我,就是修好,就是修出了良心。
3)“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老人在一次家庭会上由长孙代说的第三句嘱咐。
如果加上平日里告诉家人感恩方面的话语,这句话就应该整理成:修好就是要记住别人的好处,不能记人家的不是,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父母恩报不尽,天地恩报不完,救命之恩没法报”。老人常说,“说的再好,不孝敬父母的,就别交这人。这人对爹妈都这样,何况对别人了”!
——这句说的是感恩,对照“上报四重恩”解读。
4)“钱财是身外之物,生不能带来,死不能带走,别把它看得太重”。这是老人让家人找“消炎痛”时由长孙代说的第四句嘱咐。
这句话也非常实在、实际,所以对家人的要求中有个“太”字。如果没了太字,太纯粹了,家人一下子做不到,所以如前所说,都留有过渡的过程。根据老人自己做到的以及她以前说过的,汇在一起,就整理为:钱财是身外之物,生不能带来,死不能带走,别把它看重了。比钱重要的是德行,是良心。“人活在世,不能有贪心。咱修的是好,怎么能有贪心,更不能想占别人的便宜呀!”
文革“抄家”时别人拿走了老人不少东西,连柜子都抬走了。后来落实政策让去拿回来。老人对钱、对物看得很轻,拿得起放得下,非常大度。她轻轻地说,“啥都不要了,这些东西在人家好几年了,谁用都是用,东西就是让人用的嘛!有它五八,没它四十,咱们家不是什么都不缺吗”!当晚辈问她:“你恨他们不?”老人说:“不恨,那是运动,谁也阻挡不了”。当女儿提起嫁妆里面那一匣子珍珠翡翠时,老人说,“早舍到肚皮外去了”。(老人的父亲是清末最后一批科举的举人,被派去陕西做县官,以路远没有赴任,就在宫廷内管理后勤,清朝灭亡后仍为退位皇帝管理后勤,他送给女儿的嫁妆多是宫中的样式,贵重华丽,民间是少见的。)
——这句说的是无贪。
5)“一个人做好事有人知道,做坏事也有人知道,最终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老人在一次家庭会上由长孙代讲的第五句嘱咐。
老人家生前常常讲“天理昭昭,因果报应,一丁点儿都不会差”,可见她对因果规律心里清清楚楚。所以,老人的“修好”里面,应该有这样的话:咱修的是好,要心里明白天理昭昭,因果报应,一丁点儿都不会差。人在做天在看,一个人做好事有人知道,做坏事也有人知道,最终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这句说的是:明白天理、明白因果就是修好。
以上五点,老人既在临终前召开的家庭会上集中嘱咐过,也多次对晚辈单独嘱咐过,均为长孙代言,这就是《香河肉身》里面五句话的来源。有人将这五句话解读为老人对后代提出做人的五条标准,还有人认为这是老人留下 “修好”的“五句经”。这五条是在特殊场合对家人有针对性的嘱咐和教导,当然也不失普遍的意义,关键是,需要如实解读这“五句经”。
老人修良心做好人不止这五条,根据老人的言行还可以整理出很多。
6)修好就是“做好事、做善事,不做错事、不做坏事”;“要做好人、做有良心的人,不做坏人”。
这条加上第一条,与佛教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为佛教”(七佛通偈)的三法印对比,可以认为这些是香河老人“修好”的三法印:止恶、行善、修良心。做到这三条,就是好人,就是“修好”。
什么是好、是善?行十善可以升为天人,十善是善的外在描述。而内心不让贪嗔痴等二十六种烦恼的心理功能生起,让十一种善良的心理功能都起作用,则是善的内心描述。无论内和外,都归结到良心。如果只有五种遍行的心理功能、五种别境的心理功能和十一种善的心理功能(这些就是唯识学里面心所法的五遍行、五别境和十一种善心所法)起作用,其他的心理功能不起作用,那就是圣者的境界了。
当一个人静下心来回想以前的所作所为,大多会发现能数出来的好事没有多少件。这说明人们并不是常常都能自觉行善的。能经常、时时自觉做好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正如伟人毛泽东所说的,是最难最难的啊。
——这句说的是止恶、行善。
7)“咱修的是好,不兴(不许)背后议论人,更不兴(不许)嫉恨人呐!”
老人在人前人后从不说别人的闲话、坏话。“她嘴好,不说闲话,不讲人”,“有时候有人讨好她,说欺负她的人的坏话,她也不认可,总是宽厚待人”。文革初期“抄家”时,有人拿走她家的东西,却没有动她精心准备给乡亲治病的一种药,老人不但不说那人不好,反而说,这人知道我,不拿走我需要的东西,是好人啊!
——这句说的是无嗔。
8)修好就要心里装着别人,装着乡亲,不要装着自己。
全村各家各户的大事小情都在她的心里,不用人家来请,她就会去主动帮忙,出现在需要的地方。
——这句说的是心量广大、无私,为乡里邻居付出。
9)修好就要心大,能容人,能装下人家的毛病。
她不记别人的过错,只记别人的好处。文革中对批判她的人不嫉恨,白天被批判,晚上照样为孩子治病。对批判她是“牛鬼蛇神”、“没安好心”的孩子,能心平气和地说,“要感谢她,她也是老师啊!”
——这句主要说宽容,也说感恩。
10)咱修的是“好”,要低下身子跟人家学。
老人年轻时不会干庄稼活时,总是虚心向乡亲们请教,有时甚至向小孩子请教。她从来不以给人看过病,救过急,救过命,对人有过大恩而自居、自傲,总是那么谦卑、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她给人家的‘好’,做过就过去了,自己从来不记,也不说。她心善,心肠软,老爱替别人操心,从不与人争吵,也不争辩,总像是处在‘弱势’地位。”
——这句说的是无慢、谦下。
11)修好就要“找自个儿的不是,天天都找,没活干的时候多想想自个儿哪儿不对,多‘倒过儿’,改过来,翻出良心”。(倒过儿是方言,读音倒,表示改错,把错倒掉过来为正确的意思。还有写成‘道过儿’的,表示自己说道自己的过错,忏悔之意。)
老人经常敬香,一方面,是敬仰和学习之意,另一方面,则是在神佛面前“倒过儿”、忏悔,坚持每日“三省吾身”,这非常不易。
——这句可对照“常见自己过,与道即相当”、“忏其前愆,悔其后过”解读。
12)修好就要看住嘴,修口德;把住身,身正不怕影子斜,修身德;看住心念儿,往正地方想,别往歪处想,修好心眼儿。
老人非常注意“修口德”,说话非常“干净”,从来不带“脏字”,也从来不“骂人”。她走得正、行得端,没有歪心眼儿,这是村里人的共同评价。“对谁都要有好心,别有猴心(坏心眼)”,老人平时就常这么说、这么要求自己和家人的。
——这句可从清净身、口、意解读。
13)修好就要“同情人、帮人。不帮人,白活”!
老人常说“人活着不容易,人家有为难的事多伸把手,多帮帮,要舍得”。“济穷人一口,能救他的命”。老人女儿回忆说 “那时家里穷,但要饭的来,就是有一分钱也给人家,不让人家空手走了”。
——这句可从慈悲与布施解读。
14)修好就要“说真话,说实话。不要猜疑人,要信人,拿真心对人,真心换真心”。
老人以真心对人,不说假话,这是她从不动摇的信条。
平常心、直心是佛家、道家的语言。儒家的话则是“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即《中庸》的诚明之论。文学一点的语言则是成语“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老百姓的话更加质朴,那就是心诚则灵。说法不同,理则归一。老人能成就超出常人的智慧和能力,就在至诚而明。
——这句可从无疑、真诚,平常心是道,直心是道场解读。
15)修好就“不能祸害命、不能祸害东西、不能祸害庄稼、不能祸害草木。要珍爱它们,说到就要做到。”“我吃素到今个儿,定下了就一直做下去,一丁点儿也不改。”
老人心肠特软,见到别人的痛苦,哪管是动物受苦、受害,也会暗自落泪。她说:“养马比君子,畜生也是人,也不能虐待牠!”。老人晚年身体羸弱,中医让她多吃鸡蛋,她一直不同意。直到晚辈专门买了石蛋(就是不能孵出小鸡、没有受过精的鸡蛋)时,才勉强吃点,而且每逢初一、十五、三、六、九等日子都不吃。老人从不杀生,院子里有蛇或其他动物不让孩子打。她说“做人流(打胎)是作孽、是造冤魂”(老人只反对打胎,不反对计划生育),可见老人对生命是何等的敬畏。老人也同样对环境、对植物、对天地间的万物,都怀着敬畏之心。
——这句可从普尊重、普环境、普和谐观,以及“戒”解读。
16)等到“看啥都顺眼了,对啥都能忍了,啥苦啥累啥罪都能受了、都能乐了,就是‘好’了”。
老人常说,“知足常乐,别老不知足”。“站在高山树不齐,人家骑马你骑驴,那边来个推车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吃亏常在,能忍自安”,“啥事不争,甭争个理。争出来管啥用呢?多一句少一句,你不还是那样的你吗”,“没人把那怂人拽过来就揍,啥事你就怂着点”。
人不分好坏,都一视同仁;事不分荣辱,都处之泰然;酸甜苦辣人间百味,都一笑面对;这些老人都做到了——这在佛家叫心平。
为什么老人忍受病、痛、困、苦、毁、讥、磨难……的能力那么强?因为这些都是生活的实际,都得接受。她曾对晚辈说,“你甭看我在这里一坐,普普通通,我现在是肉身了,我啥都知道”。她看透了——看透就是智慧,有智慧就不会为这些所累,心不会为此烦恼,人就会坦然面对、愉快地接受这些事情,不以为苦,而是高高兴兴地去生活。
——这句可从平心、忍辱和智慧等方面解读。
17)“我最担心的是你们没有正确的信仰,没有正确的信仰做不了好人”。
老人在临终前几天,多次重复地说:“神佛菩萨,你信也有,你不信也有,信不信由你。”“要相信人人都有良心”,“要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龙树菩萨说:“信为能入”。不相信神佛,不相信良心,不相信因果报应,就不能敬畏天地、不能敬畏生命、不能敬畏鬼神。若再加上没有道德底线的约束,人就能毫无遮拦无所畏惧地肆意妄为干坏事,如果这样,怎么能进入到“修好”的领域里面来呢?不受恶报才怪呢!
如果不相信圣人告诉的道理,怎么能够离苦得乐,得到生命的解放呢!我们生活在宇宙中,天天在宇宙的信息包围中,这些信息自然包括各种生命的信息,比如外星人,比如神佛、菩萨、鬼怪、修罗等,只是眼界的差异和思想的局限不能承认罢了。如果不相信佛菩萨这样的圣者存在,又怎么能进而去知道他们传达的人生和宇宙的真理呢?
——这句可从“信为能入、智为能度”解读。
18)重视发愿。
老人很重视发愿,因为这是“修好”的起步。老人家就是在生死关头许下终生“修好”的大愿,而走上了改变自己命运的道路的。
应该强调的是,上述18条,不只是文字,而是香河老人的信、愿和行,是成人成己成万物实打实“修好”的践行。
另外,一些老话,诸如:“干点好事给后人留点德行”,“跟别人共事,别有一点过不去老惦记着,睁只眼闭只眼,回头就过去了”,“别较真,针过去了线也得过去,你过去了,别人也得过去,别人过不去那也不行”,“衣服穿坏了,别让人指坏了”,“人家有钱,大富大贵,那是哪辈子积德行善积的,甭眼热”,“你要知道穷,不知哪辈子干什么坏事了。人得学好,下辈子就好,这辈子不学好,下辈子也好不着”,“命里一尺难求一丈,该啥样就啥样”,“他做官我当民,各有各的本份,最终都是化成土,没啥高低贵贱之分”,“兜里没钱不丢人,没有良心才丢人”,“事儿不用都过秤,心到秤就准”,“破锅自有破锅盖,啥人自有啥人爱”……。老人随时都能信口拈来,说的恰到好处,这里不再列举。
难能可贵的是,老人的“修好”是自觉地进行的,既不是有组织的行动,也不是有什么人在号召和监督,完全出自内心的自发、自觉、自律、坚定和坚持。
三、“修好”中的两个“转”
什么是修行?到哪里去修行?老百姓如何修行?——香河老人“咱就是修好”一句话,对此做了明确、圆满的回答。这句话说明香河老人对修行,体会得很深刻,了解得很切实。
香河老人修好有两个“转”值得强调。
1)是将生活的所有活动都转成修好。
通常情况下,普通女人的生活,无非就是吃喝拉撒睡,当闺女、当媳妇、做母亲、当奶奶,相夫教子、侍奉公婆,做邻居、处乡亲,操持家务,处事待人。而这一切,对香河老人而言,都被自觉纳入“修好”的轨道。轻轻的“咱就是修好”一句话,说的是将生活的所有活动,都转为修好的活动,都要修好,都能修好。这是老人家对自己的一贯要求。所以,说“香河老人在生活中修好”,已经远远不如说“修好就是香河老人生活的全部、修好就是她的生活”更贴切、更准确、更符合老人的实际了。
而这个转,是自觉进行的,不是在社会、学校、宗教的号召和引导下进行的。香河老人的修好境界,在由发愿修好、要求自己在生活中修好、直到把生活的全部都转成修好过程中,不断得到提升。由自觉修好、渐渐进入到自然而然修好、全部生活都成为修好、最终进入无修好而无不修好的无为修好的高级境界。这种境界可否称为是没有执着的无相修好呢?我们从做好人修良心这些形象上解读老人的修好,深入说到良心,是否对不执着修好而自然而然修好的无相修好,一点也没有解读到呢?
2)是转糊涂为明白,转痛苦为快乐,转烦恼为菩提。
一般地说,人都觉得自己活的挺明白,挺聪明,而实际上多数却很糊涂。人往往经过大灾大难后或许才能觉悟,渐渐变得聪明起来,才能真正去关爱生命,去关心生命的走向,自觉完善生命和升华生命。自觉、自律、坚定、坚持,是很少有人能这样去做、很难有人这样去做的。香河老人这样实实在在自觉去完善生命、升华生命,知道自己的本分在哪里,知道自己在何处下功夫,她该是个多么明白的人啊!
我们常人的生活是由烦恼和痛苦串成的串珠,转来转去都在烦恼和痛苦中转,即使有些快乐也常稍纵即逝。香河老人用持之以恒“修好”的觉行,转痛苦为喜乐,转烦恼为菩提。香河老人把对医学知识的渴望,转成了向医术高超的白庙道士等人的学习,尽得道士医术真传,已是不易;听了王二奶奶的故事,转成了自己切实的修行,更是非同凡响;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如果把生活的全部都转成了“修好”,那该是怎样的境界?凡俗生活都是烦恼,而修行是觉悟、是菩提、是转烦恼成菩提,或者说,烦恼即菩提,这不正是六祖惠能所言的境界吗!《楞严经》有言,心被物转,即是凡夫,而心“若能转物,即同如来”了。这心能转物的境界不就是生命的大自在吗?
在哪里转?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转。
一部《维摩诘所说经》,是居家之士维摩诘所说的大乘法,说的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本位而转凡成佛的法门。整本《维摩经所说经》的重点,就是告诉我们:佛法就在这个世间,我们应该在世间的活动中,在自己的身心上自转自了。唯一一部中国人说的佛经《六祖法宝坛经》也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寻兔角。近代高僧太虚、星云等大师提倡人间佛教。太虚大师有个著名的偈颂,“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阐述人间佛教思想,人称《人间佛教偈》。
香河老人虽然不是佛家子弟,但“咱就是修好”的所言所行,却有如佛家的“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和“戒定慧”“六度万行”等修为,与释迦牟尼佛“不离世间而求觉悟、求解脱”的本怀相一致,与《维摩诘所说经》、《六祖法宝坛经》的精神相契合,与人间佛教的“真现实”相符对。老人这样了达生命真谛的境界,着实令人赞叹。
结语
总之,香河老人的“修好”,就是做好事,不做坏事,做好人,修良心。对外,是替别人着想,不为自己着想,全心付出,是无私奉献,无我;对内,是找自己的不是,翻出良心,纯粹又纯粹。止恶、行善、修良心,就是修好。她为普通民众显示了一条修德以明心见性的修行之路,她是成人成己成万物做人的道德楷模,是自觉完善和升华生命的精神的文明典范。因为在香河老人那里,良心决定着一切,良心就是一切。
效仿太虚大师人间佛教偈,笔者为香河老人写了四句话,权名香河肉身偈:
仰止观世音,成就在良心。
心净身即净,修好名肉身。
(未完待续)
阅读原文:
《修好》—— 我读香河老人之一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