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最新动态 各界反应 图片资料 相关报道 专家评论 老人生平 相关专题 老人论坛 English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最新动态
站内搜索:
  香河老人故居简介 12-15  
  香河老人展室展板照片 12-15  
  香河老人展室资料 12-14  
  故居行车路线与联系方法 12-14  
  论坛开通 10-07  
周凤臣老人简介(English) 23950  
香河老人全身舍利及生平简介 17064  
香河老人新闻专稿(一~四) 11060  
媒体对香河老人早期新闻报道 11004  
“香河老人专题网”联系方法 10799  
肉身存世,五载不朽(1997.11) 10736  
“1995香河研讨会”专家发言 9781  
“2017香河研讨会”交流文集 8964  
发表日期:2018年12月3日   出处:何训      已经有3334位读者读过此文

新书连载:《修好》——我读香河老人之一(上)

 

 

《修好》——我读香河老人之一(上)

一个默默“修好”五十年的农家妇女

何训


周凤臣,普通农家妇女,1905112日(岁次乙巳【蛇年】丙戌月乙巳日即十月初六)生于河北省香河县淑阳镇东北街,8岁时因不愿随父举家进京而留住香河姑姑家,20岁嫁与本镇胡庄村杨景山之子杨世杰,育二子五女。1943年(38)开始“修好”,直至1992年(881124日(岁次壬申【猴年】辛亥月甲辰日即十一月初一2245分停止呼吸,默默修好五十年,肉身存世,震惊国内外。媒体称周凤臣为“香河老人”,她的肉身为“香河肉身”。为叙述方便,文中凡谈及周凤臣肉身时,皆以香河肉身代替;而谈及周凤臣时,皆以香河老人或老人代替,香河老人一词并不代表年龄的长幼。

肉身何以不腐?戒定慧、六度功德之所熏修,是佛教对肉身不腐的解释《玄应音义》载:“舍利有全身、碎身之别”。全身舍利即是指高僧示寂后,其身体经久不腐,常保原形而栩栩如生者。碎身舍利是指高僧大德荼毗(阇维)后遗之骨。《金光明经.舍身品》载:“是舍利者,即是无量六波罗蜜多功德所熏”,“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

肉身舍利既然是修行所得,那么没有宗教身份的香河肉身是如何形成的?而香河老人又是如何修行的呢?笔者以为,香河老人的修行可由“修好”二字来概括。

一、“修好”的缘起

香河老人38岁那年,一场大病“撂炕四十多天,怎么医治都不见好,先生(医生)不给瞧了,全靠三嫂子一口水一口汤的将就养着。眼看奄奄一息之时,赶巧来了兴隆庄的舅妈郝氏,在杨家住了一夜,第二天就走了。这位舅妈也非常人,会瞧病,一把铜针(针灸的火针)入口就能吃下(当年鸠摩罗什有当众吃针的故事)。舅妈说,还有最后一招可以试试,说不定能起死回生,你诚心发个大愿吧,都说管用。不过病好之后必须话符前言,说到做到,不得反悔。于是香河老人许下了终生“修好”的誓愿。说来还真灵验,舅妈走后她也爬起来了,病逐渐就好了,不治而愈。从此以后“修好”就成了她正儿八经的“营生”。

“修好”是从为人治病、解除痛苦开始的。老人在13岁时就曾有治病救人的愿望,结婚后自学过一些医学知识,甚至诚心跟白庙的道士学习医术,这回发愿的直接原因是为自己好病。随着岁月的流逝、“修好”的深入、感悟程度的加深,其“修好”誓愿的内涵也在不断充实和深化。后来,由于她一心总想如何给人治病,专注久了,精诚所至,福至心灵,忽然一下子就能感应到第二天要来什么人、得了什么病、要如何治等信息,第二天果然如此,治病的功力大长。可能有人对此会产生怀疑,但笔者的调研与核查,的确如此,没有水分。

“咱就是修好”,这是香河老人的心愿和行动。这句话的分量很沉、很重,意义非同寻常,理解这句话才能理解老人。

【愿力】

老百姓有个传统,遇到什么过不去的坎儿,就发个善愿,事后去“还愿”。或者在办一件事之前,先立个誓愿,然后依愿而行,促事成功。现在每逢年节、生日、婚庆等,人们也常常许下一个美好愿望或诺言,这都是善心的表现。成功之人也多有善愿,比如写李嘉诚,题目就是《李嘉诚的誓愿人生》。现代语言中以立志取代了誓愿,但二者是有差别的。

愿力指誓愿的力量,多指善愿功德之力。宋朝范成大有“劫火不能侵愿力,岿然独似汉灵光”的诗句。曲阜的汉灵光殿屡烧屡建,说明劫火不能烧毁灵光殿的绘画体现的 “恶以诫世,善以示后”的愿力。

佛家讲愿力。愿力胜过业力,业力胜过神通力。要修行就不能少了愿力。愿指心愿,体现原本之心。原本的心就是心性、自性、佛性。老百姓的说法就是良心。愿力、业力都是心性的力量、良心的力量。心的力量是极其巨大的,修佛是求心地无非、无痴、无乱,清净、慈悲、平等,这样就能以生起的智慧得解脱。愚人只知道去争去抢,冠其名曰竞争;智者却知道发愿,依愿而行。凡夫与圣人的区别就在于,凡夫被业力所转,而圣人按愿力而行,愿力转变业力、转变命运,就能获得生命的彻底解放和自由。

转变命运有三:一靠忏悔业障,二靠发宏誓大愿,三靠行持的持之以恒。小愿转小业,大愿转大业。道力之限,要靠愿力突破。明朝袁了凡在南京见云谷禅师,禅师教他“功过格”的改过从善法(做件善事点个红点,做件错事点个黑点,如此记录自己的言行),告诉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当个善人,诚心竭力、为善不倦,就能上格天心,趋吉避凶,换回定数,改变命运。读《了凡四训》就会理解“命自我立”的道理。

至于诸大菩萨的愿力,如观世音菩萨的寻声救苦、普门示现,地藏王菩萨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普贤菩萨的十大愿,文殊菩萨十种诸佛无尽甚深大愿,这等誓愿,广大宏深,远非凡夫、小乘人可以想象。

作为常人,如果能够发“我每天都读一遍《金刚经》”,或“我每天都做一件好事”的愿,尽管这样的愿看似不大,但它是切实而长久的愿,可称为大愿了。香河老人终生“修好”的愿,切实而长久,是大愿,是难能可贵的。香河老人所发的愿,比如:做王二奶奶那样的好人,“咱就是修好”,保留肉身启示后人(“我的事大着呢,不但要让香河县知道,还要让全中国知道,最后要让全世界都知道”可以认为是保留肉身启示后人的愿),都能包含在修良心、做好人的“修好”里面。有愿力的人走到哪里,光就会照到哪里,使众人受益。

信、愿、行、果,概括了修行的全部环节。修行从信开始,龙树菩萨说“信为能入”。行从发愿起步,行是戒定慧,或称六度万行,是智慧之行,就是龙树菩萨说的“智为能度”。如此修行,自然会成正果。

香河老人虽是百姓,但都有这些环节,她的信愿是“修好”,她的智度之行是“修好”,她的果也是“修好”所成的“修好”之果。香河老人见他人(无论古人今人)的“好”就学,见他人的不好就坚决不那样做,这种“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行为,都属于信、愿、行的范围。

二、“修好”的核心

“咱就是修好”——这句话的核心可以归纳为做好人和修良心。做好人和修良心是二而一、一而二的,为叙述方便则需分为前后来说。

1.做好人

香河老人在一生的各个角色中,都去做那些角色中的杰出者:在不同的人群中,香河老人是好媳妇、好妈妈、好儿媳、好妯娌、好奶奶、好婆婆、好邻居、德被乡里的好心人等。为人厚道、善良、忠信、宽容、诚实、谦虚、正直,很有威望,受到普遍尊重。令人佩服的香河老人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周围的人,并相机劝导、告诫身边的人,自然就有感人的力量(——对照维摩诘居士去解读,维摩诘就是在生命的各种角色中,都成为其中的榜样,而广为说法的)

人在家庭和社会中,都有自己的本分和责任,如果能够尽自己的本分和责任,在自身上很下功夫,不仅能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共享幸福生活,而且进一步能够成就慧命,见性得道,获得生命的彻底解放和自由。

限于篇幅,只举一些典型事例说明。

1好媳妇

20岁时嫁给香河农民杨世杰,不会农活。丈夫当时在外谋生,面对一大家子人怎么办?缠足、体弱、个子不高的她,硬是下力气学,哪管向小孩子也学,终于全面掌握了农活,撑起了这个家,其中的艰辛与付出,可想而知。有一年她家的地全种上了稗子,大家都觉得老杨家真怪。(读过私塾的人知道,启蒙读物《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之后,是《农言杂字》,其中有“谷子稗子,不种高岗”的话,因为它们怕旱耐涝。)结果那年大涝,稗子全收了,其他粮食欠收很多。她对天气旱涝的掌握到了如此地步。

杨家大家族分家时,兄弟之间存在多为自己小家争财物的实际情况。香河老人与丈夫商量,提出少分地和东西,带动了兄弟们互相谦让,使矛盾化解,保持了全家和睦相处。三嫂子家多要了地,房子小、不够住,香河老人就把自己住的房让给他们,自己回娘家住,解决了难处。患难互助现真情,这是“三嫂子跟香河老人相处一直特别好”的情感基础。

老人年轻时,在外谋生的丈夫因病在外地没了消息,香河老人听到只言片语后,带着孩子连夜出发几百里寻夫,终于在天津把丈夫接救回家,后来安排到周家的窑地打理生计。

为了不让喜好打猎的丈夫杀生,老人想了好多办法,百般劝解,辅以把火枪送人,使丈夫终于停止了打猎。老人也挨过丈夫的打,但她却说:“跟他较什么劲,打两下就打两下呗”。俗话说以柔克刚,如此一来,脾气火爆、性如烈火的丈夫脾气也改了,也不打人了。“家有贤妻男人不做横事,丈夫两次大难都能化险为夷,与家里有上善若水、以柔克刚的媳妇的作为,不能说没有关系。只要脾气好,凡事都可好,此言真是不虚。

老人一生牢记自己的本份,不因环境恶劣忘记自己的操守,守住自己的做人之道,不怪命运,不怨天尤人,不见异思迁,贫贱不移,忍辱负重,穷而能善其身,亦能兼善大家庭和乡里,做到厚德载物,德位相配,德位恒定,这是田昆生老校长对老人的赞叹。

2)好妈妈、好奶奶

1968年冬,35岁的大儿媳因脑溢血突然病故,遗下4个孩子,老人艰难地承担起抚养4个孙辈的重担。那时最大的孙女12岁,最小的孙子两岁。老人对孙辈从小就要求他们立大志,常以生老病死的实例告诫孩子们,一定要积德行善,说实话、修良心、做好人。在她的严谨教育下,4个孙辈各个都有出息,两个孙子顺利考上了大学(军校)。

老人在19921124日停止呼吸之前,也不放过对子女教育的机会,多次开家庭会,毫不留情地将每个人所作所为加以评说,对每个人心灵深处的缺点都揭示无遗,说得晚辈人人口服心服,并指明了各自的问题和今后努力的方向。那几天,她反复强调做人的一些原则和要求,被后人称为做人的准则(标准)。她的良苦用心,感人肺腑。期间,老人多次说,“我最担心的是你们没有正确的信仰,没有正确的信仰就做不了好人”见《对家人进行“修好”的教诫和嘱咐》)。

3)好儿媳

老人公公离世早,婆母在堂,她以孝敬和宽容之心对待婆母。婆母晚年重病在床,她和三嫂子煎汤熬药,尽心尽力服侍左右。婆母拉着两个儿媳的手,老泪纵横,感谢她们为自己付出的辛勤劳动与孝心。老人教育三女儿说,如果“婆婆对你不好,那是给你增福、增寿、消业呢,不兴(不许)对婆婆不好。你就该这样想:还是自己不好,她对别人咋不这样呢?三女儿按这话做了,不仅家庭和睦了,而且身体也比原来好多了。

4)好妯娌

香河老人年轻时和三嫂子非常投缘。三嫂子也最信服香河老人。三嫂子做了婆婆以后,一次曾告诉老人,自己打了儿媳两下。老人听后劝她说:“咱可不能使威风,想想咱们年轻时是咋过来的!要将心比心,咱们以后得改改这老规矩啦!”三嫂子深受启发,从此改变了对儿媳的态度。结果,一家人婆媳和睦,儿女孝顺,日子过得很舒心,三嫂子以95岁高龄善终。

当老人听说大嫂子晚年遭了不少罪,心生怜悯,竟然痛哭失声。别人说“你不值得为她哭,她曾不公正对待过你”。这时老人却说,“要记住别人的好,就是不能记人家的不是。知道她遭罪,哪个能不心疼啊!”

5)好婆婆

香河老人对自己的儿媳、孙媳们一概视同己出,互敬互谅,从没红过脸。做到从没红过脸,仅此一点,就难能可贵。

6)好邻居

老人有位邻居,早年在外地得了一种怪病,经常魂不守舍,迷迷糊糊。多次到北京、天津医治,花了很多钱,几乎倾家荡产也没治好,连病因也没查出来。后来,邻居找到老人医治,老人马上查出他的病因,是年轻时在青岛遇上日本鬼子飞机轰炸,他躲在桌子底下,受了惊吓。老人用特殊方法给他治了两次,没花一分钱就大病痊愈了。一次孩子因事在家里议论这位邻居,老人阻止说,“咱修的是‘好’,哪能背后说人(议论人)啊!咱帮助人是应该的,要记住别人的好处,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就是不能记着别人的不是”。

7)德被乡里的好心人

村民尉成才的岳母说“那时候,村里人谁有为难的大事小情,有啥病了,都在她心里装着,你不用找她,她自己就来,口说找点什么菜籽,借什么东西用用,其实,老太太是给你瞧病,帮你办事来啦!而且,她随手抓的药,不管什么,吃了就管用,你说神不神?”她‘好’修的太多了,我找不到她不好的地方,所有的都是‘好’,“她一丁点坏心眼都没有”。

三年困难时期的一天,村民李某的媳妇来找老人,说家里老伴病了。老人根据症状判断是饿的,就把孩子给自己的细粮送给了她,使李某的“病”很快就好了。老人究竟送了多少细粮,送了几次,家里人一概不知。如果不是李某老两口跟村里人说,谁都不会知道这事。粮食是宝贵的,困难时期粮食更加宝贵,细粮更是如此了。把自己有限口粮送给最需要的人,这舍己为人的行为,使李某两口子一直念念不忘。

文革初期,村里不许老人给人治病,她就晚上给乡亲们看病。她说,“哪怕让我活不成,别人有病,我也得给治”。

一天晚上,白天被批判的老人刚刚躺下休息,就被急促的敲窗声惊醒。原来,一位村民的孩子突然病重,话都说不出来了,当时请医生都来不及。这位村民白天曾参加了批判老人的会,可为了孩子的性命,只好来求助。老人一听孩子病得不轻,顾不了许多,吩咐说:“赶紧抱进来吧,救孩子要紧,我也豁出去了,大不了明天再撅着去!”老人使出药王孙思邈的针法,十三针下去,过了一会儿,孩子转危为安。又调理了一阵,看没有问题了,才让孩子回去。

老人给乡亲瞧病,从来不收钱,治好了病,她自己对别人也不说。治不了的病,也直接告诉人家说自己能力有限,治不了,请另找高明。纪念香河肉身25周年研讨会前,在老人故居,我碰到一个邻村的老乡,七十多岁了,他说年轻的时候曾经找老人给自己媳妇看过病,老人说,“你媳妇是七分阴气三分阳气,我治不了,要找高人才行,病人自己还得发大愿,抓紧吧!”虽然他媳妇没有救过来,但这位邻村的老乡,到现在还感激老人看得准、说得实在、指路明白。

另外,据老人家人回忆,一个杀猪人家的媳妇,一个乳房长疮的妇女(乳腺癌)也曾求老人给治病,但老人不给治。家人不解,老人说,你们知道啥,他们就这个寿数,到寿了。果然,这两人不久就去世了。

注:瑜伽师地论讲死因有三:谓寿尽故、福尽故、不避不平等故。第一个原因,就是寿量尽了,到寿而死。第二个原因,就是赖于生存的条件没有了,就是福尽而死。“不避不平等”死的意思是,去做一些糊涂事,把自己的身体破坏掉,所以就死了。这三种死归结为两类,一是到该死的时候死,寿尽死属此。二是不到该死的时候死,福尽死、不避不平等死属此。能知道人该不该死,是知道人宿命的体现。宿命通就更高了,是佛家的六种神通之一。)香河老人一眼就能看出病人的寿数,应该是明白宿命。

1975年腊月底,老人对家人说:明年有大难,除夕要供灯点白蜡,“把你们都落下”。三十晚上,老人让家人将白蜡点在村口。1976728日唐山大地震时,地裂冒出黑沙到胡庄村口止,村里没有人受伤,只有一人在外受点轻伤。唐山在香河东边,而在香河西边的西集、通县的灾情却重得多。乡亲暗自庆幸自家没有人畜伤亡损失之余,也在想这究竟是为什么,但这并不是好理解的事情。因为,一般村民都不知道有“供灯”一说,更不知道供灯的好处。从这点我们就可以知道,为什么佛教中,供灯时要先念点灯偈(燃起佛前灯,熄灭心头火,愿此大智慧,照破众无明)、再念供灯四句偈(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暗,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了,因为这偈颂是供灯十种功德的概括(《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宣讲供灯十种功德:一、照世如灯,二、肉眼不坏,三、得于天眼,四、善恶智能,五、灭除大暗,六、得智能明,七、不在暗处,八、具大福报,九、命终生天,十、速证涅槃)。原来念供灯偈是让人们明白供灯有多么大的功德。

香河老人当年供灯之时嘴里一直在念叨着,至于念叨的是什么,谁也没听清,但家人说,少不了的一个是“发愿”。

孔子主张以直报怨。老人做的是以德报怨,宽厚待人,助人为乐。老人存好心、说实话、办好事,这可能就是老人人缘好,即使文革批判她时也多是应付了事、走走过场而已的原因吧?这可能也是一般人成了过眼云烟,而老人却被人深深牢记、让人不断念叨的原因吧!

(未完待续)

 

阅读原文:

《修好》——我读香河老人之一(上)

 

 


百度搜索 百度地图 百度香河 微信公众号 香河老人故居 老人故居导航 香河老人展室 河北天气 香河天气 管理入口
版权所有:香河周凤臣老人保护研究学会 2020-2030  地址:河北省香河县淑阳镇胡庄子村 邮编:065400
备案号:冀ICP备2022022349号   联系人:程  霆  联系电话:13366711012  电子信箱:bjchengting@to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