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香河老人
尹玉如
“2017香河老人生命现象研讨会”大会专题发言
“香河老人文化园”微信公众号 2017-12-09
大家好,我叫尹玉如,是香河乡土文学作者,业余时间研究《周易》和香河民俗文化。1993年,我应《廊坊广播电视报》邀请,对“香河老人”事件进行了调查采访,写了一篇报告文学,题目叫《当世之谜》。这篇报告文学在廊坊引起了轰动,当然,这只是老人的事迹引起的轰动,跟我没什么关系。老人生前,我曾与她有过多次接触。她的家就在我姥家的隔壁,我小时候经常去她家玩,依着辈份,见了面我要叫一声“四妈”,当时年纪小,好多事情已经记不清了。印象深的接触是在我当教师期间,当时老人的大孙女杨春玲是我的学生,我到她家做了几次家访,至今记忆犹新。只觉得与老人接触,如沐春风,除此之外,并无与常人不同的感觉。直到老人成为肉身以后,联想到古书记载的修行层次,才意识到这就是 “混俗和光” 的人仙境界。1997年的时候,日本爱媛大学教授中村则弘带着几个学生来瞻仰香河老人。我拿这个看法跟中村教授探讨,他也是颇为赞同的。因为我是接触“老人”事件比较早的人吧,今天,在纪念老人去世二十五周年的会议上,老人的后人也把我请到现场,让我也说几句。在座都是专家学者,冒着“江边卖水”的嫌疑,我就谈谈几点浅薄的看法,供大家批评指正。
可能专家们更关心的是老人去世后身体的变化过程和其中的原理,我们今天换一个角度,重点研究一下老人生前。老人去世后留下一个谜,老人生前则存在更多的谜,其中最大的一个谜团,就是老人生前预言了自己的身体变化和后世影响,不仅如此,还对每一步做出了非常具体的安排,仿佛一切都在老人的掌控之中。我觉得,如果从传统文化角度解读香河老人现象,重点应放在 “传承”两个字上。这种传承,可能只在少数人中口耳相传,属于最高密级的传统文化,比如修行口诀。很多人可能读过《周易参同契》、《悟真篇》之类丹道书籍,觉得像谜语一样,其实这正是作者想要达到的效果,所谓“披露枝条,隐藏本根”。想要读懂这种书,是需要口诀的,而口诀是非其人不传的。从老人的几起几落的人生经历、素食拜佛的坚定信仰,行医济世的神奇案例这几方面看,老人是有传承的,而这种传承与老人最终的肉身成就有着很大的关系。当然,这其中的道理,比如老人的信仰、习惯,如何开发人的潜能,心理如何影响生理,从而成就肉身,就需要在座的专家学者们去探讨了。这些研究成果,有可能改变我们对生命的认知,完善现代医疗体系,提升社会道德建设水平,其意义是不可估量的。
一、三教合一的文化背景
香河地处京畿之地。历史上战争和人口迁徙,促成了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大运河的开通,又促成了南北文化的融合;地处京畿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又造成了皇家文化与平民文化的融合。因此,香河的文化信仰,有自己的独特之处。香河这片热土,信奉的是大教,主张儒、释、道三位一体,红花绿叶白莲藕,三教原来是一家。很多人误以为儒教是只讲伦理道德的学问,其实儒家的学问,修身是根本。儒家这种“明明德”、“养浩然之气”的修身之学,逐渐发展为宋明理学,至王阳明发明“致良知”的心学而至大成。很多儒学大师都曾经出入佛老,朱熹曾经化名邹䜣注解过《周易参同契》,曾有“半日静坐,半日读书”之说。王阳明早年也曾学佛修道,甚至新婚之夜与道士对坐忘归,最后才归于儒家。这种三教合一的信仰,不光体现在知识分子身上,同样风俗习惯等形式影响着布衣百姓。香河老人,以道养其身,以佛修其心,以儒养其气。个人浅见,这是她修成肉身的主要文化背景。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香河这片土地上曾多次出现肉身现象。第一个肉身是王二奶奶。王二奶奶生于香河县乔各庄,嫁到雀林院。她一生行善,闹瘟疫时,她施舍豆浆救了很多人。后来梦中得神授金针治病之术,与小叔子豆哥外出行医,救死扶伤,后来到丫髻山修行。康熙六十年的《怀柔县志》记载了王二奶奶在嘉靖年间,以八十岁高龄,下山募化铁瓦,重修丫髻山娘娘宫的事迹。后来,王二奶奶活到一百四十岁,羽化在娘娘宫,留下了肉身,据说肉身后来迁到了黄花岭。第二个肉身是香河池屯陈太太。可惜我没有搜集到什么资料。只知道,家乡人给她的肉身修了个瓦塔。第三个肉身就是周凤臣老人了。香河县前后出现了三个肉身,这种现象确实值得我们好好研究。
二、几起几落的人生经历
香河老人周凤臣有着不寻常的身世。她降生于清光绪三十一年,也就是1905年。七岁那年,清宣统帝逊位,中华民国成立。老人的父亲原在清廷供职,民国后,全家迁往北京。当时,周凤臣体弱多病,不愿意离开香河,父亲就把她寄养在西店任姓姑姑那里。在姑姑家长到十八岁,嫁给胡庄子杨景轩之子杨士杰为妻,成为了地地道道的庄户人家的儿媳妇。由仕宦千金,一变为富人养女,再变为农家媳妇,人生的落差,改变了她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
老人自幼体弱多病,一生中得过三次大病。疾病对老人的人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老人吃素的习惯,开始于1942年,那年,她38岁,得了一场大病,卧床不起长达40多天。后来采用民间疗法治疗,病体渐渐痊愈。从那以后,老人听人劝告,开始严格修持,坚持吃素,直到临终,从未动摇。甚至在文革期间,白天接受批斗,等红卫兵走后,在深夜也要坚持拜佛。
三、不可思议的诊疗技术
老人一生体弱多病,立志学医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是师承何人却一直是个谜。有一种说法,是老人年轻时曾央求大夫杨士杰将一位身怀绝技的修行人请到家里,讨教医术和修行方法。老人是民间医生,没记录过医案,所有案例都是通过采访当年接受老人治疗的病人了解的。老人的治疗方法五花八门,有些是草药、推拿等,应该属于传统中医疗法,有些病例则运用了特异诊疗技术,至今无法解释。
有人曾问过老人,为什么不用号脉就能抓药,老人笑着回答:“眼睛干啥使的?”这应该属于望诊,联想到《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上的记载,个人觉得很可能是透视功能,是老人在一心念佛的过程中激发出的特殊能力。与老人不同的是,扁鹊的透视功能来源于药物。扁鹊年轻时在一家客栈做主管,有个叫长桑君的客人来住店,只有扁鹊认为他是一个奇人,时常恭敬地对待他。后来长桑君给了扁鹊一包药,让他用未落地的露水服用。扁鹊按照他说的服药三十天,就能看见墙另一边的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脏症结”。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说,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也承认了特异视觉功能的存在。当然,这种说法,是我的猜测,我姑妄言之,大家姑妄听之。
《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老人的治疗方法,有一些比较接近“祝由”。比如,同样是药店卖的小儿药品,经老人吩咐服用,就会有奇特的效果。这种治疗方式,除了药品本身,应该还有其他的因素在起作用。我猜测,在治疗过程中,老人可能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调动了某种能量。苏轼《东坡志林》里有这样一则:学道养气者,至足之余,能以气与人。都下道士李若之能之,谓之布气。吾中子迨少羸多疾,若之相对坐,为之布气。迨闻腹中如初日所照,温温也。这种“布气”,就是一种人体能量的传递。
四、惊世骇俗的预知功能
科学与迷信,先天上就是一对矛盾。其实,科学与迷信只隔一层窗户纸。迷信捅破了,可能就有科学内涵;科学不被认可,就被看成迷信。
老人停止呼吸前,曾对家人说:“我的事大着呢,不但要香河人知道,还要让全国知道,最后要让全世界知道。”二十多年来的事实,已经验证了她的预言。
其实,不但老人能前知,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功能。唐代大诗人王维信奉佛教,三十多岁时妻子去世,就没有再娶,每日坐禅修行。去世之前预知了自己的死期。《王维传》载,“临灭之时,预知时至,作书遍寄故友劝化念佛,书毕掷其笔,便奄然而逝。”很多人可能有过这样的感觉,早晨起来,觉得神清气爽,就知道今天一定事事顺遂;无缘无故,突然心血来潮,产生悸动,可能会有灾祸降临。这种前知性,跟人的自我省察能力强弱有关,普通人杂念纷飞,多数情况下会接收不到这种重要信息;香河老人虔诚向佛,一心不乱,有可能强化这种预知功能。《中庸》里有一句话:“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故至诚如神。”
黄绾在《阳明先生行状》中,写王阳明:“养病归越,辟阳明书院,究极仙经秘旨,静坐,为长生久视之道,久能预知。”有一天,王阳明在草堂修习导引术,突然对身边的童子说: “有四位相公来此相访,汝可往五云门迎之。”童子来到五云门静候,果然看到王文辕、许璋等四人前来拜访。此四人都是王阳明的好友,童子将受王阳明差遣、特意前来相迎一事告诉了这四个人。四人都颇感诧异,见到王阳明之后,问他: “子可以预知吾等之至?”王阳明笑着回答说, “只是心清。”后来经常有人前来拜访王阳明,向他请教吉凶祸福。不可思议的是,王阳明大多都能言中。众人都夸赞他,以为是得道的缘故,但王阳明却说,“此簸弄精神,非正觉也”。随后绝口不言,不再为他人预知未来。
老人还有很多预言,最后都被证实。老人的孙子杨学强、杨学顺,听从老人的劝告,报考军事院校,最终两人都被顺利录取,验证了老人的高明。
我在这里做个假设,假设老人临终没有做这个预言,假设老人的两个孙子,不是从事科研工作,得不到单位领导的支持,即使老人出现了肉身现象,能在世界上形成这么大的影响吗?假如没有香河县历任领导的开明与包容,能让儿孙将老人肉身运回香河吗?我想,答案是很明确的。
阅读原文:
也谈香河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