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1905年11月2日(农历己巳年十月初六),老人出生在河北省香河县淑阳镇东北街。
1925年,老人在20岁时嫁到杨家。后生有二子五女。
1976年10月,老人离开香河,来到北京德外北沙滩农机院,与我们一起生活。
1988年8月底,老人回到香河老家处理家中房产事宜,明确东面两间半房归属我父亲,不许翻盖。88年国庆前夕,老人再次回到北京德外北沙滩农机院家中。
1992年8月7日,在老人多次要求下,老人家人将她从北京接回香河老家。
1992年11月6日起,老人先后出现了“呕吐、排泄、咳痰、漱口、净身、禁食”等特殊现象,为自己日后身体不腐做好了生理准备。
1992年11月20日0时,老人离开香河老家,回到北京德外北沙滩农机院家属楼1号楼4单元308号家中。
1992年11月24日22时45分,老人在家中停止了呼吸和心跳,医生诊断为“死亡”。此后,老人身体先后出现了“体温不降、柔软如常、皮肤下出现血红色液体、体表充气、血红色液体渗出、油性物渗出”等特异现象,逐步形成了“不朽之身”。
二、保护情况
1993年4月18日开始,老人身体保护进入最困难的时期。
4月18日,由于家人对老人后事处理意见不统一,农机院居委会得知老人在家属楼停放的消息。次日,农机院领导及居委会负责人确认老人停放在家中的事实后,要求老人必须尽快离开农机院。
4月22日中午,北京广化寺怡学法师来到农机院考察老人,肯定了老人身体存世的教化意义和价值。
4月22日22时45分,老人离开农机院家属楼;4月23日凌晨1时,老人被安置在朱家坟某部队营院的一处空房内。
4月28日晚23时,老人离开朱家坟,前往香河老家;29日凌晨1时到达老家,但由于无法进入家门,只好返回北京,于4时30分回到朱家坟营院原安置房。
4月29日晚,程霆电话向国防科工委综合计划处安处长汇报了老人情况。
4月30日,安处长来电告诉程霆,已向钱学森秘书涂元纪进行了汇报,准备派专家前来考察。
5月2日23时,老人离开朱家坟,被安置在海淀区清河街道朱房西洼村其孙女婿孙秀成家中。
5月4日下午,中国人体科学研究院派牛实为、王有成、刘慧宜、杨传三等7名专家考察老人,充分肯定了老人身体存世的科学价值。
5月8日,中国人体科学研究院向国家人体科学工作小组呈报《关于保留周凤臣老人遗体的报告》。
6月2日下午,涂元纪(钱学森的秘书)、北京体育研究所杨所长、王国琪(国家体委办公厅主任,伍绍组的秘书)三人代表国家人体科学工作小组考察老人,决定向有关部门报告老人情况。
6月4日晚,老人再次被安置到朱家坟营院一处空房内。
6月8日晚,受卫生部陈敏章部长委托,毛主席纪念堂负责人徐静、协和医院专家刘彤华到朱家坟考察老人。
6月29日,国家人体科学工作小组签发了保护、安置老人遗体的意见信函,要求地方党和政府支持。同日,香河县委书记侯国强进行了具体部署,香河县政府办公室下发(93)16号文件。
7月5日晚22时,老人回到香河县胡庄子村其故居。
7月7日,国家人体科学工作小组办公室主任张耀霆考察老人,并对老人安置工作做出具体指示。
此后,老人身体保护进入平稳的时期。
三、研究情况
老人身体不腐的特殊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有关专家的浓厚兴趣,他们纷纷发表意见,阐明自己的观点。对老人特殊生命演化现象的奥秘和内涵,一些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索和发掘。
1、人体科学研究情况
原中国人体科学研究院最早开展了老人研究工作。1993年7月7日至7月30日,人科院组织6名专家在老人家乡对老人生平及身体演化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形成了《周凤臣老人综合情况的调查报告》,并于9月27日向国家人体科学工作小组呈送了《关于周凤臣老人遗体演化的综合报告》。专家们认为:老人身体“在正常气温和自然环境中,未加任何防腐处理,遗体至今未腐,为我国人体科学研究提供了难得的特异生命演化实例,为从现代医学和生物控制论的角度揭示生命过程中的心理与生理身我调控奥秘,确定了罕见的事实,也为全人类留下了珍贵的遗产,必将在当代人体科学研究领域引起震动和反响。”
前中国人体科学学会张震寰理事长,生前对老人的保护、研究工作给予了极大关注。1994年1月9日,他在家中听取了我们的专题汇报,观看了有关录相资料,对如何做好老人的保护和研究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他还在百忙之中数次写信,了解事态发展情况,指导工作开展。他在专门致我们单位领导的函中强调指出:“对周凤臣老人身体变化过程的研究工作意义重大,与21世纪人体科学研究需要突破的前沿密切相关,此项研究也将在国际上引起震动和反响。”
中国科学院牛实为教授在多次现场考查后认为:人作为宇宙和地球极端苛刻选择出的“万灵之长”,原本具有许多包含自我调控在内的强大功能,但由于后天“能量”的耗散,致使这些功能被大大削弱。香河老人以极小的“物质”消耗,聚集了极大的生命能量,才能如此有序地控制自己的身体演变。她生前行善、信佛、茹素、吃苦及所在环境,应该是形成这种现象的因素。她的肉身虽然死了,但仍具有一种能量,具有免疫能力,说明她的体能没有死亡,甚至智能也没有死亡,正如老子所说的“死而不亡者寿”。
2、传统文化研究情况
著名传统文化研究者、道家太极门传人陆锦川先生认为:肉身不腐,自古分“圣”“凡”两类:圣,佛家称为“金刚琉璃体”、道家称为“紫金琼玉身”;凡,就是“木乃伊”。香河老人身体如玉石玛瑙,身上有“奇香”,没有人为的处置,很象佛家讲的“金刚琉璃体”、道家讲的“紫金琼玉身”。香河老人这样一个很平常的农村妇女,能够成道,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其特点为:她的成道是一个自然无为的过程,没有归入宗教;她是一个普通女性,成道是很难能可贵的;她成道于现代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因此,她的价值不同凡响,给了人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是:一个平常的人,一个现代社会的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同样可以成道,可以留下“真身”。这说明了“平常心就是道”。我国历史上留下的“肉身”,都是以宗教形式出现的,但香河老人却不一样,她在平常之中得道了。
北京大学哲学系强昱博士在考察香河老人后认为:香河老人的生命奇迹,是传统文化历史价值的再现;香河老人是一个道德的典范,她平凡而又极不普通的人生告诫我们,只有做一个符合时代道德要求和价值规范的人,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自觉人生。……香河老人实实在在改变了世界,她改变了我们根深蒂固的概念。
我国佛教界人士对老人“肉身”存世,十分欣慰和推崇,充分肯定了老人修持所达到的境界,纷纷前来老人故居拜望老人。
北京广化寺怡学法师在给老人家人的信中写道:“周临终的种种征兆甚为明显,极言家人积德行善,孝亲尊老,可乃社会公德。在世风日下的今天,实为难得。若能立为榜样,成为生动活泼的真实楷模,必能教育和感化有缘人,达到治理社会、净化人心的目的,是难得之素材”。“周凤臣信女的一生言行及临终遗言,意义深远,功德无量,令人钦佩和尊敬”。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塔尔寺寺主阿嘉.洛桑图旦,专程来老人故居了解情况,并欣然为老人题字“功德圆满”。
浙江宁波慧日禅寺主持传喜法师在朝礼香河老人后,赞叹老人为“中国母亲”、“金刚大悲菩萨”。他指出:“圣贤出于平凡,不朽的肉身代表着朴素的东方文明具有永恒的价值,她慈悲济世的一生,代表着一个中国母亲的形象”;“她平凡的一生,为世人做出了榜样;她示现的真身成就,证明了中国数千年文化的不朽价值,提醒我们要不断继承和发扬老祖先的传统文化”。
3、现代医学研究情况
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病理学教授王德文考察老人后,指出:“老人遗体确实与木乃伊不一样。需要解释的是:老人内脏如何能在常温下保存至今?如今是什么样?体内究竟还有多少含水量?”
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宋孔智教授认为:“老人现象从传统医学、气功、宗教内核里都能解释,但现代科学解释不了,这说明新科学的诞生已为期不远了。”
1997年11月,武警后勤部卫生部、武警总医院派出医学专家,对老人身体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专家们认为:老人身体没有腐败现象,体表基本完好,仅肤色加深,额头处有油性物渗出,身体无异味。
1998年5月,武警卫生部在武警总医院组织召开了“香河老人特异生命现象医学研讨会”,原国家卫生部副部长郭子恒以及国家卫生部、中国医科院、中国医学基金会、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医院、协和医院、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总后卫生部科研局、空军总医院、兰州空军医院、武警总医院及法医界人士共30余位专家教授出席了会议。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香河老人现象是一个极罕见的特例,其死亡后身体演化过程的研究很有价值;建议进一步进行多学科、多领域的共同监测和研究。
2006年4月,武警部队总医院病理科主任纪小龙教授对老人小腿肌肉组织进行了细胞切片分析研究,在2006年7月9日央视10频道“走近科学”栏目播出的“香河老人不腐之谜”专题片中,纪小龙教授介绍了此次对周凤臣老人身体组织取样观测的检测结果,确认老人身体没有进行人为用药防腐处理,老人身体组织的这种“细胞壁完整、细胞核消失”的细胞组织结构,以前没有见过,常规医学也无法解释;形成这种细胞结构的原因可能是“某种特殊物质(如放射性物质)”作用的结果。
四、宣传情况
1、报刊报道情况
1993年9月22日,香港《大公报》刊登报道:《冀一老妇陈尸八月 不腐不僵世界罕见》,最早报道了周凤臣老人身体存世的消息。
1994年3月2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第3版刊登记者徐建中的报道:《香河发现民间“肉身” 人体科学专家怀有浓厚兴趣》。
1994年3月25日,《羊城晚报》刊登报道:《干尸,一个待解之谜》。
1994年3月26日《北京晚报》刊登记者宋汐、刘一达和通讯员王小平的报道:《不可思议 尚无解释 一老妪辞世一年身体不腐》。
1994年3月31日 《人民公安报》刊登邵建华、秦友友的报道:《有待揭开的遗体之谜 香河出现民间“肉身”》。
1994年4月8日 《人民日报》第9版在“地方社会新闻”栏中刊登记者钱江和姜宛君的报道:《胡庄子村中的未解之谜》。
1994年年4月23日,《廊坊日报》头版刊登报道:《难解之谜》。
1994年4月26日,香港《文汇报》刊登报道:《河北老妇遗体不腐 自然环境形成肉身 严寒酷暑潮湿考验 一年中演化特异生命》。
1994年6月《中华儿女》杂志刊登报道:《华北香河县周老太逝后不朽之谜》。
1994年7月28日《中医科技报》发表报道《香河民间“肉身”之谜》。
1995年1月15日,《经济日报》刊登报道:《一个有待释疑的生命特异现象》;
1995年11月30日,《深星时报》刊登报道:《世间真有不腐尸,河北香河奶奶死去三年肉身依旧》。
1998年5月29日,《河北日报》刊登报道:《遗体五年不腐,奇观令人瞩目,“香河老人”留下世纪之谜》。
1998年6月11日,《北京科技报》刊登特别报道:《谁来解香河老人肉身不腐之谜》。
1998年7月22日,《北京青年报》刊登特别报道:《谁解香河老姬尸体不腐之谜》。
此外,一些杂志也报道了周凤臣老人的有关情况,主要有:《深圳周刊》、《中华儿女》、《中外期刊文萃》、《北京纪事》、《中国气功科学》、《中国人体科学学会通讯》等。
2、电视报道情况
1996年7月,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太极文化专业委员会制作了第一部专题片《奶奶》,详细介绍了老人身体演化过程和存世意义。
1997年11月25日,;北京电视台在“北京您早”栏目中播出了“香河老人生命现象研讨会召开”的新闻报道。
2003年1月,海南旅游卫视播放了“香河老人肉身不腐之谜”专题片。
2003年4月,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CCTV4)播出了“香河老人身体不腐”的新闻报道;
2006年7月7-9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在《走近科学》栏目中分三期播出了《香河老人不腐之谜》专题片。
2007年开始,江西卫视多次播出“经典传奇——香河老人不腐之谜”专题片。
2011年09月,中国网络电视台(CNTN)在《自然密码》栏目播出“香河老人不腐之谜”专题片。
2016年11月20日-21日,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BTV10)播出了“揭秘香河老人之谜”专题报道。
此外,河北电视台、甘肃卫视、陕西卫视、湖南卫视等多家电视台均播出了与老人不腐之谜相关的专题片。
3、故居展室情况
1995年7月,由杨传三执笔的《香河肉身》小册子,在兰琳女士资助下出版,并免费向来宾发放,至今已发放20余万册。
1995年11月24日,老人故居东侧小展室建成对外开放,首次以展板形式对外介绍老人情况。同日,在香河县组织召开了“香河老人生命现象研讨会”,有关专家、教授、学者及社会各界人士100余人参加了会议。
1997年11月24日,老人故居东侧大展室建成对外开放,系统展示老人生平德迹、身体演化过程及专家评价等内容,一直开放至今。
20年多来,香河老人故居共接待社会各界来宾近15万人。
五、其他相关情况
1、香河老人保护研究学会情况
2015年7月,经香河县有关部门批准,我们注册成立“香河周凤臣老人保护研究学会”,全面负责老人的保护、研究、宣传工作。目前,该学会有会员近50人。
2、香河老人文化园建设情况
(1)建设背景:1993年7月以来,老人一直安放在其生前亲自选址建造的“香河老人故居”内。2013年开始,老人故居所在胡庄子村开始拆迁。至2014年底,胡庄子村已全部拆迁完毕,仅存“香河老人故居”一处住房。为安全长久保存老人身体,2015年10月,在香河县委领导的关心下,在新华街道领导的协调下,我们与香河县三强建筑有限公司、香河县新华街道办公室签订了建设“香河老人文化园”的协议书。
(2)建设内容:一是诠释老人身体“不葬之因”;二是揭示老人身体“不腐之谜”;三是昭示老人身体“不朽之意”。
(3)建设情况:2016年8月初,我们按照三强公司指定的地方开始施工。但由于三强公司未向村民支付施工用地征用款,致使部分村民在工地现场阻止施工,我们只好停止了建设工作。
目前,在京津冀一体化建设中,将老人故居所在地规划为“潮白河生态带”,不允许再进行房地产开发。因此,老人故居不再需要拆迁,香河老人文化园建设工作暂时停止。
3、香河老人专题网与微信公众号情况
目前,“香河老人专题网”和“香河老人文化园”微信公众号已开通,可以查阅有关香河老人的详细情况和“香河老人文化园”建设的最新动态。
结束语
香河老人停止呼吸前曾对家人说:“我的事大着呢,不但要让香河知道,还要让全国知道,最后要让全世界都知道。”
那么,老人留下了她的“不朽之身”,留下了待解的“生命之谜”,她究竟想“让全世界都知道”什么呢?
作者简介:
杨学强 男 55岁 周凤臣老人长孙 解放军某军校教授(大校)